台灣禪易齋詩書畫院 蔡豐名 藝術家 受邀 第七屆“兩岸藝術新天地論壇”2018年8月15日至20日在上海大世界舉行、主辦單位 上海市黃浦區台胞台屬聯誼會 特別安排與會兩岸 藝術家 到揚州 東門遺址 走一回 。
http://fmtsai.blogspot.com/2018/08/blog-post_93.html
江蘇揚州東門遺址,道不盡的滄桑歷史……
來源:揚州旅遊局
揚州宋大城東門,始建於唐代中期。五代、兩宋、明、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繕城門、城牆。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十月宋高祖趙構以揚州為「行在」,次年昭命「揚州浚隍修城」,史稱「宋大城」,東西約2200米,南北約3000米,設有四門,東為康海,西為通泗,南為安江,北為迎恩。
宋大城東門城樓遺址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—揚州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如今的東門遺址,基本上屬於南宋,但它又是唐朝開始建設的、五代甚至北宋都不斷修繕過。作為前線重鎮,南宋揚州的東門,修建得比唐、五代、北宋任何一個時期都精心得多。雖然原有形制沒有太大變化,但城防設施明顯進行了全面加固。不僅如此,東門還增修了內外瓮城、城壕、壕橋等。根據考古發現,南宋時在東門與運河連接處修築了島狀堡壘,還在運河對岸砌有敵台,構建全方位的防禦體系。
揚州城唐宋東門,始建於唐代中期,五代、兩宋、明、清等代均曾在此修繕城門、城牆,面積約16平方公里。
自2000年以來的三次考古發掘中,發現唐、五代、北宋、南宋時期的城門遺存疊壓關係清晰,城牆厚約15—20米。城門寬6.07米,根據宋代《營造法式》有關記載,結合以往的考古鑽探發現,推測城牆高約10米。揚州市於2006年建東門遺址公園,2009年參照宋代《營造法式》,復建城牆及山頂門樓,以再現宋代揚州「壯麗壓長淮,形勝絕東南」的雄姿。
不僅如此,東門還增修了內外瓮城、城壕、壕橋等。根據考古發現,南宋時在東門與運河連接處修築了島狀堡壘,還在運河對岸砌有敵台,構建全方位的防禦體系。
從目前考古發現的宋大城4座主要城門來看,雖然其始建年代不一,形制也各有千秋,但都依據地勢,巧妙地利用地勢的差異,完善了城防。唐宋城東門遺址的發現,對於研究揚州城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的意義。目前揭露出的遺蹟現象表明,東門是4座城門中結構最複雜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。
東門遺址附近的古民居,不會有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吧!
如今的東門遺址,基本上屬於南宋,但它又是唐朝開始建設的、五代甚至北宋都不斷修繕過。作為前線重鎮,南宋揚州的東門,修建得比唐、五代、北宋任何一個時期都精心得多。雖然原有形制沒有太大變化,但城防設施明顯進行了全面加固。
東門遺址在東西約120米,南北約70米的範圍內,考古人員清理出南宋時期東門遺址的全貌,自西向東分別為主城門、瓮城、瓮城門、出城露道、瓮城台地、城壕、東台地和水井等遺蹟,這些歷史遺蹟,構成了南宋時期東門完整的城門防禦體系。
東門城樓下就是東門遺址,如今,這些宋代揚州城留下的殘垣斷壁和綿延的城牆遺址,都靜靜地沉睡在鋼化玻璃的保護之下,上面長滿了青苔綠草。東門遺址目前主要發掘出的有南宋初期的瓮城、便門、露道、城壕等遺蹟,以及北宋的出城露道等。
東門遺址廣場還重建了古炮台、仿吊橋、宋井亭等遺蹟,再現宋代揚州「壯麗壓長淮,形勝絕東南」的雄姿。
東門對面的東關古渡,在古時為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渡口。由於漕運發達,緊靠渡口的東門曾是宋代揚州最繁華的城門之一,它也見證著揚州與運河的歷史興衰。
「夾河樹鬱郁,華館千里連」。
「春風十里揚州路」。
感受歷史的滄桑,以史為鏡,
東門遺址等你來感悟~
您點一個
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。
揚州,你早晚得來!
原文網址:https://read01.com/7DOaQe7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