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

詩意之美與梅花一起綻放 ——讀《蔣義海詠梅詩三百首》

    
相片 :南京名人藝術研究院 院長 蔣義海 (右二)、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 所長 蔡豐名 (左二)、禪易畫會 書畫部主任蔡淑珠(左一)禪易畫會交流部 主任 曾 佳 教授(左一) 2016年11月合影

詩意之美與梅花一起綻放 ——讀《蔣義海詠梅詩三百首》
http://fmtsai.blogspot.tw/2017/06/blog-post_15.html
● 葉 坪
  應邀參加杭州市的國際超山梅花節,徜徉於被國畫大師吳昌碩先生生前譽之為香雪海而“梅花憶我我憶梅”的我國賞梅勝地超山,我被眼前姹紫嫣紅、千姿百態的梅花所陶醉。據我所知,中國五大古梅,有湖北沙市章華寺的楚梅、湖北黃梅縣江心寺的晉梅、浙江天台市國清寺的隋梅,杭州市的超山且獨占唐梅、宋梅兩棵。超山屬於運河古鎮塘棲,作為塘棲人的我,從小為古梅精神浸潤而感到十分自豪。
 
於是詩情盎然,竟冒然在與會的眾人面前,吟誦出友人、著名畫家蔣義海寫《梅緣》的一首七言來:“朝觀麗景夜巡檐,沖曉迎風得氣先。梅我難分圓我月,生來最幸結梅緣。”作者義海兄乃南京名人藝術研究院院長、南京國際梅花書畫院院長、中國梅花藝術館館長,跋足畫壇身兼數職,花鳥、人物、山水均得心應手,尤擅畫梅,有“中華一枝梅”之譽。我國書法盛於晉,畫盛於唐宋,唐詩宋詞亦各有千秋。自古以來,詩書畫相通相融,義海兄以三藝兼工尤見可貴,今年六月於京華一起參加國際漢詩年會時,承蒙贈我由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為之出版的新著《蔣義海詠梅詩三百首》一書,通讀之後,實使我為之驚嘆不已。
 
泱泱詩國,古往今來詠梅為詩的佳作層出不窮,警句叠起,宋詩人陸遊、元畫家王冕所作“梅花詩”膾炙人口,各自亦僅作百余首而已,故本書為我國首部個人詠梅詩最多的專集,“前無古人”確是名符其實,彌足珍貴。“華夏百花爭怒放,寫梅不斷創新章”。使我更加註重的是,其詩作所表現出來的文學才情與審美情結很有時代特色,使我在閱讀過程中,有了許多滋味而又能引起共鳴的藝術享受。一如詩作《畫配梅詩之二》曰:“新枝老幹兩相映,著手揮毫重又輕。畫到入神全忘畫,梅魂化作我之情。
 
”寫梅就是寫作者自己呵。寫自己的激越情愫,寫自己的人生感悟,稱得是作者心跡歷程的形象寫照。誠如文字評論家徐肖楠所說:文學的力量“在於發現和介入現實。文學的精神立場首先體現在對社會的發言,對社會的發言保證了思想力量與藝術力量相統一的詩性力量。”我以為,義海兄的三百首詠梅詩,正是以梅為寫作載體,把一己的情感追求融合於詩性情結之中,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生活和生存意識的真知灼見,其文學的精神立場是值得我們肯定的,由此也增加了我閱讀這一新著的親切感。
 
  縱觀本書,作者以多層面、多視角對主題進行深入、細膩的深挖與開拓,至使不論是寫“夜夢春來乍恨遲,梅花驚曉搶開枝。夭桃繁杏眠弗醒,香雪紛紛落玉池。”(見《讚梅篇》中詩作〈驚曉〉),還是寫“當年曾賞早春梅,逝水茫茫去不回。展望神州風景麗,新詩浪湧暗香隨。
 
(見《賞梅篇》中詩作〈與眾詩友遊梅花山〉);以及寫“府月台邊香漫遠,影娥池裏映嫣顏。為渠以筆求神韻,高尚堅貞葆世間。”(見《畫梅篇》詩作〈畫梅〉),抑或寫“‘統’、‘獨’相向豈能容,兩岸一家應共榮。骨肉生離六十載,梅花同賞喜‘三通’。(見《抒懷篇》中詩作〈同賞梅花〉)還有《褒貶篇》、《回眸篇》、《前人·師友篇》中諸多佳構,均淋漓盡致地觀照出作者以梅寫精神,心系大中華的審美情操。誠如台灣蔣經國先生生前撰嵌字聯畫贈義海兄:“義結萬民無私則慧;海納百川有容乃大。”義海兄以書畫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,以及與蔣經國先生的友情,亦不愧為一段歷史佳話,流芳千古。
 
  其次,我以為寫格律詩貴在遣字、造句的準、新、深、精,又要能夠體現時代精神。義海兄寫詠梅詩,對此亦很是註重並有新突破和探索、創意之舉。《貪官訪梅》一詩寫貪官的狼狽相,幽默而又入木三分;而《哀贗品充塞書畫市場》一詩,作者對偽冒丹青欺世釣利的劣徑以“孤梅獨賞守純真”來表達自己對贗品偽作的制造者的痛斥與蔑視,正氣凜然,擲地有聲。再次,詩歌的意象也不失帶有古典與浪漫相結合的氣息。
 
義海兄主張寫格律詩應該盡力遵循聲律與格律的同時,又隨時代的變遷稍允寬泛,即不必一味地泥古,並采用符合今人閱讀習慣的新四聲去寫,我以為這不變中有所變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,我對此甚為讚同。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早就說過:“聲韻、格律,是定型的,應該遵守,但在某種情況下,也可以突破。也就是說,不以辭害意”。李白、杜甫等大詩人幾乎也都有出格之處。前不久,首屆古體詩詞創作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,指出覆興中華文化,建設文化強國不能少了格律詩,倡導在承繼發展中提高。義海兄在本書的《凡例》中指出:“在往後歲月中,作者還會創作新的優秀之詠梅詩,屆時擬在本書新版本中適當選入、充實。
 
而現在這本書版本中某些詩作,將被刪剔,以保‘三百首’之確數。”厚積薄發,熟能生巧。突然,我想到馬修·斯卡德在《八百萬種死法》裏的一句腦海獨白:“什麽事情只要試得夠久,你就能摸對門路。”義海兄如此孜孜不倦、不懈追求的本真和精神,實在為我所欽佩。相信義海兄今後詠梅詩的創作,一定會百尺竿頭,更上一層樓。對此,我深信不疑。
  詩意之美與梅花一起綻放。如今已是文本的圖文時代。我想,假若義海兄再出版《蔣義海詠梅詩三百首》新版本時,能適當地穿插一些自己的畫梅之作在其中,以詩為主,使詩書畫三藝有機融合,詩情畫意,筆墨傳神,也許會使讀者更有咀嚼更加歡迎,這只是我一點小小的建議而已,不知義海兄以為如何?就此打住。
 2011年7月寫於溫州,10月改定。(資料來源 : 蔣義海新浪博客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