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

《七律•書法融心》

《七律•書法融心》  高齡95歲的京劇國寶大師夏華達表示,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,2016年5月 在淡水藝術工坊  蔡豐名博士 彩墨新韻 創作個展 的畫展,以中華文化為基礎,加上西方色彩的融合,每幅作品再次展現其創新及創作功力,開朗樂觀的夏華達大師也於現場表演貴妃醉酒演唱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《七律•書法融心》 
http://fmtsai.blogspot.tw/2016/05/blog-post_24.html   
    一、文房四寶

中國自古善發明,四寶文房很有名。
水墨相融筆沾墨,揮毫寫下世宇情。
融心釋理抒情意,勞動人民血汗凝。
宣紙張張書錦繡,文明世界墨染成(筆揮弘)。​

(一)毛筆​

祖先睿智善發明,制筆攢毛縛桿成。
毛筆鋒尖彈性足,圓柔齊健四德融。
狼羊兔紫多相兼,軟硬剛柔各不同
沾墨能書圖畫美,抒情釋理好溝通。​

(二)香墨​

自古中華人愛墨,舞文弄墨好書生。
炭膠水和溶成黑。潤筆揮毫字跡青。
素有徽墨珍如玉,色澤黑潤郁香濃。
融心磨墨書情意,染紙融心畫景憧。​

(三)宣紙​

蔡倫造紙立奇功,促進文明世界崇。
寫字繪畫皆便利,印刷保管亦流通。
書家用紙都精細,宣紙生熟種類重。
紙墨筆融書用意,融心融意自然中。​

(四)名硯​

文房四寶硯局中,質地堅實萬代亨。
名硯眾多無以記, 端洮紅歙①硯出名。
硯池雖小容天地,世界文明正色紅。
寶硯一方書案備,文章錦繡墨中生(墨留恒)。

註:
     ① 端洮紅歙,即中國四大名硯:端硯,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(今廣東肇慶) 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(西起小湘峽,東至鼎湖山)的北嶺山一帶,尤以老坑、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。端硯的歷史悠久,古時已十分名貴。其石質優良,堅實、潤滑、細膩、嬌嫩;雕刻精美。用端硯研墨不滯,發墨快,研出之墨汁細滑,書寫流暢不損毫,字跡顏色經久不變,端硯若佳,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,用手按其硯心,硯心湛藍墨綠,水氣久久不幹,故古人有"呵氣研墨"之說。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賦詩讚道:"端溪古硯天下奇,紫花夜半吐虹霓。"

    歙(shè)硯,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、白際山之間的歙州,包括歙縣、休寧、祁門、黟縣、婺源等縣。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(羅紋山)下溪澗為最優,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,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地。除此之外,歙縣、休寧縣、祁門縣亦產歙硯。由於其礦物粒度細,微粒石英分布均勻,故有發墨益毫、滑不拒筆、澀不滯筆的效果,受到歷代書法家的稱讚。造型渾樸,浮雕、淺浮雕、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台的工藝風格和特點。

    洮(táo)硯,產於定西市岷州一帶,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。因具有石色碧綠、雅麗珍奇、質堅而細、晶瑩如玉、扣之無聲、呵之可出水珠、發墨快而不損毫、儲墨久而不幹涸等特點飲譽海內外,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,文人墨客的瑰寶,饋贈親友的佳禮,古玩庫存中的奇葩。歷代文人、學者、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,讚嘆不已.

  唐代柳宗元《論硯》記道:"蓄硯以青州為第一,絳州次之,後始端、歙、臨洮"。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鵠《洞天青祿集》雲:"除端、歙二石外,惟洮河綠石,北方最貴重,綠如藍,潤如玉,發墨不減端溪下硯,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,非人力所致,得之為無價之寶"。
宋代大文豪蘇軾、黃庭堅讚嘆洮硯:"洗之礪,發金鐵,琢而泓,堅密澤"、"久聞岷石鴨頭綠,可磨桂溪龍文刀,莫嫌文吏不使武,要使飽霜秋兔毫"。當代書法大師趙樸初題詩:"風漪分得洮州綠,堅似青銅潤如玉"。

    紅絲硯,以山東青州黑山紅絲石洞的天然紅絲石為原料制作而成,後因其原料枯竭,清朝以後,以臨朐老崖崮為主產區。其質地、顏色、紋理、造型、線條、圖案、雕功,都很古樸自然、、精致艷麗、溫潤融和,即實用、又有收藏與觀賞價值,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。早在唐宋時,就已負盛名,譽為諸硯之首。​

(五)四寶融意​

墨中融意有黑紅,紙上融思釋理明。
筆下文章書畫美,胸懷四海蓄忠誠。
心內久慮人間事,硯外乾坤不太平。
四寶相融融正義,根牽魂系道德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